日前,在北京召開的“2023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綜合智慧能源發展與實踐論壇”上,有專家提出,落實綠色低碳發展目標,能源行業是主戰場。
在這個主戰場上,傳統能源是過去和現在的“壓艙石”,非化石能源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能源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注定需要統籌好安全與發展,銜接好傳統與未來,只有發展好非化石能源和傳統能源,協調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做到雙輪驅動,建設生態文明才能步履更加堅定、步伐更可持續。
傳統能源與新能源齊頭并進
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保持良好勢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3.8億千瓦,新型儲能裝機規模持續快速增長,新增裝機相當于此前歷年裝機規模的總和。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3.22億千瓦,同比增長18.2%,歷史性地超過煤電,約占我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48.8%。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富煤缺油少氣’這六個字,已經不能準確描述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了。”在我國,業界一談論能源資源稟賦,首先想到的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和化石能源,而忽略了目前,我國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劉亞芳表示,國家能源局出臺《“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方針,堅持新能源開發和利用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就地消納與外送消納并舉,單一場景與綜合場景并舉,單品種開發與多品種互補并舉等舉措,積極發展綜合智慧能源,大力推動能源事業高質量發展。積極發展綜合智慧能源對于推動我國能源消費最后一公里的綠色低碳轉型,改善能源供給,提高能源綜合效率效益,以及保障能源安全與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能源轉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隨著“雙碳”戰略的推進,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各類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層出不窮。但同時,綠色轉型也對我國能源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傳統能源方面,會上有專家提出,“傳統的能源供應系統相對獨立,使得電力、燃氣等能源供應商相對獨立,缺乏統一協調和優化,用能管理缺乏科學性和準確性。同時,傳統能源的供應系統通常由各個能源供應商獨立運作,如電力公司、燃氣公司等。這種獨立運作模式就會帶來一些問題,例如缺乏統一協調和優化,造成能源供應的不穩定和浪費。”
新能源方面,國家電投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勇健認為主要存在幾大挑戰。“首先是新能源目前已經沒有護城河技術,行業競爭加劇,從過去的藍海變成了現在的紅海,因此,新能源開發的底層邏輯發生了變化,給整個行業的發展帶來新挑戰;其次是,我們國家面臨特殊的逆向分布的特點,需要新能源遠距離輸送,現在主要通過大電網消納,未來如何消納也是一個挑戰;再次是技術上的挑戰,單向技術全球十大頭部企業中,我國占據主導地位,但從聚合技術,尤其是能源和其他工業、交通領域的融合來看,跟國外還是有差距的;最后是面對國際碳交易出口的挑戰,需打通認證路徑規避風險,否則再好的綠電也得不到國際綠價,就很難發展相關的新能源產業。”
綜合能源服務:一種升級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監事長潘躍龍認為,當前發展綜合智慧能源既能滿足多種用能需求,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能源服務,又可以實現多種類資源、能源的互補協同,大大提高能源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好地實現低碳、零碳和負碳的綠色能源發展。在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過程中,顯示出難以比擬的獨特優勢。
據了解,現在綜合能源服務市場的火熱引來大批玩家,各類企業紛紛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升級。根據不完全統計,自2016年以來,每年以“綜合能源”命名的新增注冊企業數量在快速增加,2021年和2022年均超過700家。有觀點稱,有許多能源服務商是由傳統能源企業轉型而來,自身主業具有較好的口碑,擁有一批忠實的顧客,容易形成規模經濟,最終達到差異化和低成本的雙重優勢。
中國電力技術市場協會綜合智慧能源專委會會長趙風云表示,綜合能源服務不僅是解決問題,更是一種全新的升級。首先,綜合能源服務對于新型電力系統的貢獻,“新型電力系統最需求的是靈活性,通過綜合智慧能源的項目靈活性改造,供給側的調節能力提高了20%-30%,部分用戶側的需求響應也達到了30%的調節能力。”
其次是對新型能源體系的貢獻,通過綜合能源服務實現多能源品種、多環節協同優化,項目平均節能率達到了33%。趙風云表示,“最后還有降碳的作用,項目平均萬元投資額減碳3.5噸,為雙碳目標做出了實實在在貢獻。”